村网通总站 城南社区 311547.nync.com 欢迎您!
全椒,位于安徽省东部,西汉置县,古称椒邑,至今已有2200多年。全县辖10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,国土面积1568平方公里,人口48万人。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“四个乡”。
一是崇文重教的文化之乡。全椒自古文风鼎盛,文人学士代不乏人,孕育了唐朝名相张洎、明代“四大高僧”之一憨山大师、中国推广普通话第一人岳韶凤、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周先庚、中国城市规划和水卫生专业的开山鼻祖朱皆平、中国复关谈判研究先驱者汪尧田等乡贤名士近百人。最为著名的是《儒林外史》的作者吴敬梓,被鲁迅称为我国第一部真正的讽刺文学作品,开创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先河。
二是环境优美的生态之乡。全椒属典型的江淮丘陵,呈“三山五丘二分圩”地貌,境内拥有“三山、两河、三湖”(神山、龙山、牧龙山、滁河、襄河、碧云湖、岱山湖、卧龙湖)等原生态旅游资源,森林覆盖率达32.5%,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,是全国绿化模范县、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、全省旅游强县、省级文明县城、省级园林县城。
三是交通便捷的枢纽之乡。全椒东临南京、西接合肥,素有“江淮背腹”、“吴楚冲衢”之称;境内有两条高速公路(合宁、马滁扬)、三条高速铁路(京沪、宁西、沪汉蓉),距南京禄口机场、合肥新桥机场均在1小时左右车程,1000吨位船舶可通过滁河直通长江。
四是产业特色明显的发展之乡。全椒的主导产业发展定位为机械制造业,拥有皖东第一家上市公司—全柴动力,产品不仅覆盖全国,还出口到东南亚、非洲、南美、欧洲等国外市场,四缸机产销量居全国第一。近年来,通过招商引资,新兴发展的家电业、新型建材业和基础材料产业正逐步成为重要产业板块;农副产品加工、玩具服装等传统产业正快速转型升级发展。
地理位置
北纬31°51´——32°15´,东经117°49´——118°25´。东依南京48公里,距上海360公里,北邻滁州18公里,西接合肥98公里,南距马鞍山70公里。
面 积
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,东西长58公里,南北长44公里。耕地面积4万公顷。
人 口
全县户籍人口45.9万人,常住人口39.5万人。
气 候
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年平均气温14-15.6摄氏度,年平均降水量840-980毫米,无霜期年平均为221天。
历史文化
全椒建制于西汉,历史文化深厚,境内古迹众多,民风淳朴。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和开讽刺小说之先河《儒林外史》的作者吴敬梓都出生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。
主要资源
1、自然资源丰富。全椒境内多为丘陵地区,有水稻土、黄棕壤、潮土、紫色土、石灰岩(土)等5个土类,其中水稻土占土壤总面积的一半以上。全县水域28万亩,养殖水面16.4万亩。境内降水丰富,年平均降水量达900毫米以上。全县耕地面积117万亩,林地面积43万亩,多为人工林,森林覆盖率超过30%;矿产资源品味高,境内有20多种矿产资源,其中大理石、花岗岩、重晶石、海泡石、绢云母储量多、品味高,已探明大理石储量为6万吨、铜矿储量32万多吨、石灰岩矿的储量5000万吨。
2、产业基础厚实。机械制造业已初具规模,产业态势已基本形成,拥有机械制造业熟练工人近3万人;服装玩具业是传统产业,乡乡有厂,户户适应,有熟练工人3万多人。
3、旅游资源丰富。境内有神山国家森林公园、吴敬梓纪念馆、岱山湖旅游度假区、碧云湖、三塔寺、龙山寺、大王庙等景点。距国家AAAA级风景区琅琊山风景区仅20公里。
4、农业资源丰富。全椒是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、绿化先进县、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县、油料生产百强县和棉花大县,全国十大绿色农业示范县试点县之一,还是南京无公害农产品配送基地。已创出“高龙”牌大米、“同兴”牌面粉、“小康”牌系列烹调油、“百年”辣酱等12个国家绿色食品品牌和“襄水”鳜鱼等四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。
全椒县初建于西汉,县名由古国演变而来。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(又名覆釜山,在今城内)建立古椒国。春秋时为楚椒邑,后为全氏居住,汉在故椒邑置县设治,故名“全椒县”。
西汉 始置全椒县初属淮南国。元狩元年(公元前122年)汉武帝复设九江郡,全椒改属九江郡,辖于扬州刺史部。
东汉 建武二十七年(公元51年),全椒为侯国,属九江郡。建初四年(公元79年),全椒侯国改属下邳国。建安十一年(公元206年)国除,复为全椒县。
三国时期 全椒先属吴,后属魏,辖于淮南郡。
西晋 复置全椒、阜陵县,属淮南郡。
东晋 王导行“侨寄法”,侨置南谯州。废全椒县,侨置山桑县,属南谯州。
南北朝 宋仍置南谯郡。永初年间(公元420—422年)全椒为山桑、酂县所在地,属南豫州。元嘉八年(公元431年)酂县划属历阳郡,后废帝元徽元年(公元473年),酂县又划属新昌郡。南齐,酂县改属临江郡。梁改南谯郡为北谯郡。
隋 开皇(公元 581—600年)初,废北谯郡,置滁州。大业(公元605—618年)初,州废,复为全椒县,属江都郡。
唐 武德三年(公元620年)复置滁州,全椒县属之。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改滁州为永阳郡,辖全椒县。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,改属滁州。
宋 全椒属滁州,隶属淮南路,后属淮南东路。
元 全椒属滁州,初隶滁州路,后隶扬州路。
明 初,废全椒县入滁州。洪武七年(公元1374年),以滁州隶凤阳府;十四年(公元1381年),复为全椒县,属滁州,仍隶凤阳府;十九年(公元1386年),升滁州为直隶州,全椒县属之。
清 初,全椒县属江南行省。康熙六年(公元1667年),设安徽省,全椒县属之。后分属安庐滁和道。
民国 元年(公元1912年)4月,全椒县直属安徽省。三年至十七年,属淮泗道。十七年至二十一年,属安徽省。二十一年以后,属安徽省第五专区。
1949年元月25日,全椒县解放。4月21日改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。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滁县专区。1956年元月12日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。1961年4月13日蚌埠专区仍划分为滁县、宿县两专区,全椒县属滁县专区。1971年3月29日,滁县专区改名为滁县地区,全椒县隶属不变。1993年元月5日,撤销滁县地区,设立滁州市(地级),全椒县属其管辖。
自然资源丰富。全椒境内多为丘陵地区,有水稻土、黄棕壤、潮土、紫色土、石灰岩(土)等5个土类,其中水稻土占土壤总面积的一半以上。全县水域28万亩,养殖水面16.4万亩。境内降水丰富,年平均降水量达900毫米以上。全县耕地面积117万亩,林地面积43万亩,多为人工林,森林覆盖率超过30%;矿产资源品味高,境内有20多种矿产资源,其中大理石、花岗岩、重晶石、海泡石、绢云母储量多、品味高,已探明大理石储量为6万吨、铜矿储量32万多吨、石灰岩矿的储量5000万吨。
县树、县花”是一个城市地域和人文特色的集中展示,是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,也是现代城市对外宣传的一张“名片”。2015年,经社会各界评选,经县人大常委会通过,确定国槐为全椒县县树,桂花为全椒县县花。
县树:国槐 Sophora japonica
豆科槐属,落叶乔木,树冠圆球形或倒卵形,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较小,树冠浓密,顶生黄白色花序,夏季开放。因有“怀念家国”之意而成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之一,古人推崇“槐荫当庭”的作法而祈望子孙成才及致富。适应性强,是良好的绿化树种,常作庭荫树和行道树。
县花: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
木犀科木犀属,常绿阔叶乔木,树冠圆头形或椭圆形,枝繁叶茂,终年常绿,秋季开花,有橙红、橙黄、淡黄、乳白等色,芳香四溢,是中国传统名花,有“独占三秋压群芳”之誉,也有“蟾宫折桂” 之说,象征高洁与富贵。喜光,抗性强,在园林中应用普遍,常作园景树,可孤植、对植、成丛栽植。